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

【作編曲生活分享】能和真人交流的工作


上週末,把小孩托給老公帶,我自己上台北,一是去聽灣聲樂團的創團音樂會,二是到客戶的學校,旁聽團練,聽作品實際演奏的情形。


灣聲樂團是台灣作編曲家李哲藝所創立的樂團,目前是以弦樂團形式為主,主要演奏以台灣素材所作出或改編的曲子,例如:嘸通嫌台灣、四月雨小提琴協奏曲、台灣民謠的改編曲...等,簡而言之,以前這些只能被放在音樂會後面當作安可的曲子,現在要提升它的能見度及精緻度,讓更多人知道台灣其實也有很多不錯的古典形式-台灣風貌的曲子。


客戶的樂團則是台北某國小的節奏樂團,從多年以前客戶委託我為他們創作新樂曲開始,就一直陸續有在合作。我從一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能寫出這麼大編制的曲子,到現在充滿感恩地期待為他們創作,這一切要謝謝這位老師給我的機會。

其實我為何要慢慢把觸角擴展到實際樂團的作編曲上,也是因為我發現做配樂其實是件很孤獨的工作。礙於成本、礙於自己還未成熟的技術,我沒辦法像知名的配樂家,寫了曲子可以請演奏家幫你演奏(至少還有現場的交流),現在只能先用電腦軟體完成音樂。

所以雖然一個配樂案做好交出了,但我可能連案主長什麼樣我都不知道;另外人們對這個配樂有什麼反應?我也不知道。說直白一點,我有點像代理孕母,有種空虛的感覺。

但實際樂團作編曲不一樣,這份作品是必須被練習、被演奏出來的,在演奏家演奏時,我可以觀察這首曲子的效果如何,他們是否有享受這份演奏?在聽眾聆聽時,我可以紀錄下次有那裡可以改進,如何讓聽眾有更新的感受?

藉由這份樂譜,我跟許多人有了連結,雖然作編曲所花的時間與辛勞比做配樂多出好多好多,獲得的金錢酬勞可能有時也不成比例,但卻有很多意外又感動的收穫在後面會一一浮現。

因此,我期許自己努力提升作編曲技巧,藉由音樂拉近更多人在一起,也希望藉由大家一起演奏,讓「學習樂器演奏」不再是枯燥的苦練,而是為了未來能與他人產生更高層次的交流,它像是一種國際共通的語言,而且沒有時空的限制,讓大家知道學習音樂的快樂及重要處在哪。

最後,配樂我也會繼續做,請大家不要忘記我,還請多多支持XD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